龙岩市健全完善防汛临灾预警叫应工作机制
来源:龙岩市应急管理局 时间:2024-05-24 10:40

  龙岩市防汛办立足防汛工作实际,创新建立防汛临灾预警“叫应”机制,制定出台暴雨、洪水、山洪灾害风险、地质灾害气象风险临灾预警“叫应”工作方案,明确谁预警、谁发布、谁“叫应”,实现预警、“叫应”和响应一体联动、相互支撑,有效应对了今年入汛以来20多场次暴雨、强对流天气和2站次超警戒水位洪水过程,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细化临灾预警设计,实现“叫应”科学高效。一是细化预警分类。市气象部门负责发布暴雨预警信息,市水文部门负责发布洪水预警信息,市水利部门负责发布山洪灾害风险预警信息,市自然资源部门负责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市级防汛办(应急管理部门)发布风险防范提示信息和防汛工作指令。二是细化预警对象。橙色预警信息“叫应”到市防指有关成员和受影响县(市、区)防指成员,乡镇(街道)、村(居、社区)防汛责任人。红色预警信息“叫应”到市防指总指挥、全体成员,受影响县(市、区)防指成员,乡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村(居、社区)主要责任人和建档立卡群众。三是细化预警方式。预警发布主管部门通过微信群、短信、传真、电话等一种或多种方式开展预警“叫应”工作。市级防汛办(应急管理部门)通过电话、微信群、视频会议、点对点指挥调度函、重点防御工作提示函、联合预警短信等一种或多种方式对受影响县(市、区)防指进行预警“叫应”。近两年来,龙岩市向基层防汛责任人和建档立卡群众发送突发性强降雨联合预警短信85万条次、60万条次,在实现预警信息迅速有效传导、指导基层及时组织群众避灾避险工作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优化工作整体合力,实现“叫应”一体联动。一是优化响应联动。当市气象部门发布暴雨橙色预警(Ⅱ级),市防指同步启动防暴雨Ⅲ级应急响应,第一副总指挥坐镇指挥;当市气象部门发布暴雨红色预警(Ⅰ级),市防指同步启动防暴雨Ⅱ级应急响应,总指挥坐镇指挥,根据会商研判情况必要时提级响应;当接到洪水、山洪灾害风险、地质灾害气象风险橙色、红色预警信息后,市防指及时组织会商研判,立即跟进部署相关防御工作。二是优化部门联动。预警发布主管部门落实监测预警责任,发挥“叫应”主体作用,建立面向公众和防汛责任人的两条预警主线,广泛发布预警和安全警示信息,引导公众远离危险区域,主动转移避险;督促指导受影响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社区)和本行业系统做好防范应对工作。市防指其他成员单位收到预警信息后,按照预案要求,落实本行业系统防范应对工作。三是优化属地联动。受影响县(市、区)、乡镇(街道)强化属地主体责任,压紧压实防汛救灾县、乡、村“包保”责任链条,面对橙色、红色高级别预警时,按照应急预案要求迅速响应到位、防范应对到位,打好坐镇指挥、靠前督导、一线包保等防汛救灾措施“组合拳”,及时转移危险区域人员,确保安全。

  强化组织实施流程,实现“叫应”闭环管理。一是强化接收保障。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叫应”接收方式按照统一格式每年3月31日前报送市级防汛办,并动态更新管理。市防指成员的接收方式由各成员单位直接报送市级防汛办;县(市、区)防指成员,乡镇(街道)、村(居、社区)防汛责任人和建档立卡群众的接收方式由县(市、区)防汛办收集汇总后报市级防汛办。市、县防指,乡镇(街道)、村(居、社区)相关防汛责任人要确保汛期及其他重要时期24小时通信畅通。二是强化预警保障。预警发布主管部门做好预警发布设施设备管理维护,确保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发得出;并进一步完善灾害信息递进式预警服务机制,优化预警信息发布规则,提升预警发布的时效性、精准性。重大灾害发生后,市级防汛办(应急管理部门)会同市气象、水文、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组织开展复盘评估,持续提升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的科学性。三是强化闭环保障。县(市、区)防指、市防指成员单位分别督促指导受影响乡镇(街道)、村(居、社区)和本行业系统落细落实各项防御措施。县(市、区)防汛办和市防指成员单位通过微信群或电话等方式回应落实预警信息接收及应对处置工作情况。乡镇(街道)结合各自实际,明确乡、村防汛责任人接到预警信息后应立即采取的行动和落实相关工作措施后的反馈机制,建立重大灾险情第一时间报告制度,确保预警、“叫应”和响应形成闭环。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