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闽山闽水物华新 风险普查共福见——福建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综述
来源:福建日报 时间:2023-08-17 15:59
  今年3月28日,由国务院普查办、中宣部新闻局主办的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媒体基层行”活动走进福州市应急指挥中心,采访福州市普查成果应用。
 

  2022年8月26日,“应急夜市嘉年华暨小小安全官趣味挑战赛”在福州东湖社区M17文化广场开展,社区家庭正在展示如何穿戴消防服。

  今年5月8日,由省减灾委、省应急管理厅、省教育厅主办的2023年福建省“5·12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在福州高级中学启动,活动现场开展了模拟地震疏散救援演练。

  2022年9月29日,“风险普查媒体八闽行”采访活动来到武夷山市森林消防大队,消防人员模拟了一次真实救援任务的T型救援。

  今年4月8日,“减轻灾害风险,建设美好社区”防灾减灾活动在马尾区旺岐社区开展,省减灾中心工作人员讲解历年我省重特大自然灾害。

  作为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之一,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新中国首次开展的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从2020年开始,我省按照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部署,三年来,高质量完成了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气象灾害、地震灾害、海洋灾害、房屋建筑、交通设施、应急等9个行业领域风险普查调查,采集约1307万项调查数据,基本摸清了全省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构建全灾种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动态数据库和灾害风险评估示范应用系统,评估与区划、普查成果应用、信息化平台建设等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推动安全治理模式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型,为我省数字化防灾减灾救灾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统筹调查 全力保证风险普查数据质量

  福建,背山面海,山高海阔,森林覆盖率全国第一,是全国自然灾害多发的省份之一,自然灾害类型多、受灾面广,7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和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防灾减灾救灾形势严峻,灾害种类主要集中在台风、暴雨洪涝、地质灾害、干旱等。

  我省严格按照国务院普查办工作部署,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加强统筹协调,稳步推进普查各项工作,先后将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普查成果与信息化应用写进省政府工作报告,并列入省政府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按照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的原则,我省坚持先行一步、先探路子、先抓试点,充分挖掘普查数据价值,大力推动普查成果应用落实落地。

  没有成熟可借鉴的经验,就“摸着石头过河”。我省选择了沿海代表厦门市同安区、内陆山区代表南平市浦城县、山海交界代表泉州市南安市三地作为普查试点。省普查办会同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福建)等技术支撑单位,并与山东、江西等兄弟省份座谈交流10余次,对普查工作要求和总体方案准备,以及试点情况进行全面了解、调研,充分吸收相关经验,为普查工作全面推开提供了有效路径。

  强统筹、重调查、保质量。全省普查调查涉及9大行业部门,以及9市1区和83个县级单元的普查调查工作,涉及行业部门多、工作范围广、时间任务紧、协调难度大,我省按照谁调查、谁质检、谁负责的原则,强化各行业部门调查进度协同推进,实行日常每周通报,重要节点每日通报制度,层层压实调查数据进度与质量管控责任,按期顺利完成了9大行业各类调查数据1306.87万项采集和录入汇交任务,基本摸清了全省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形成我省自然灾害风险“大数据”。同时,我省组织开展6次应急系统调查数据核查修改,其中历史灾害数据核查3次,承灾体和减灾能力数据修订3次,是全国核查次数最多的省份之一。2022年2月,国普办赴邵武对我省应急系统普查调查质量进行国家级核查,准确率为98.46%,全国排名第二。

  评估区划建指南。在总结“一省一县”同安区、“一省一市”厦门市各单灾种和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省普查办在全国率先组织专家编制并发布了《福建省自然灾害综合评估与区划技术指南(试行)》和《福建省市、县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风险因子权重设置技术规范(试行)》等指导性文件,有效指导6大省级单灾种部门开展省、市、县三级单灾种评估与区划,完成了包含省、市、县三级,共计94份综合评估与区划报告,高水平制作了全省2730幅自然灾害综合评估与区划成果图件。

  统筹考虑短期应用和中长期布局,制定本地化应用技术路线。2021年8月,编制完成福建省普查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方案,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180万元建设省级自然灾害风险信息化应用系统。以普查数据为基础,打造全灾种、全链条、全要素灾害风险数字化支撑平台,横向联通水利等26家省直单位,纵向汇聚部省市县四级共约47亿条数据,支持跨部门灾害数据汇交共享共用,不断夯实“数字应急”基础。

  目前,我省已基本建成以普查数据为核心,“一单一库一系统多应用”的福建省全灾种自然灾害综合动态数据库和灾害风险评估示范应用系统。建立省级普查数据共享清单、运用信息化系统充分挖掘普查大数据价值,结合地方应用的需求,推进灾害风险数据动态更新,支持各类调查成果可视化展示,灾害风险临灾快速评估,普查数据业务化场景化应用等功能。

山河“体检” 让防灾减灾心中有“底”

  摸清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让防灾减灾心中更有“底”数。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显示,近五十年来,影响我省的主要灾种有台风灾害、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和干旱灾害等,且各灾种的影响存在空间差异,其中影响最严重的是台风灾害。全省各地市均有受台风灾害的影响,其中福州、莆田、泉州和厦门受台风灾害影响更为显著;福州、泉州受洪涝灾害影响相对显著;龙岩、三明和南平受干旱灾害影响相对显著。同时,福州和泉州受海洋灾害影响相对显著;南平、三明、龙岩和漳州受森林火灾灾害影响相对显著。

  从受灾人口来看,主要受台风、洪涝和干旱灾害的影响。其中,台风灾害受灾人口占比最高,为45.95%;其次是洪涝和干旱灾害,占比分别为28.77%、16.06%。从死亡人口来看,主要受洪涝灾害和台风灾害的影响,占比分别为48.27%、38.27%。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我省受灾人口、死亡失踪人口和经济损失呈现逐年显著下降趋势,这与我省减灾能力提升和对灾害防治大量投入有直接关系。

  福建内陆地区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地震灾害,其中水旱灾害,尤其是洪涝灾害的灾情损失最大。同时,福建内陆地区广泛分布沉积岩、变质岩等易滑地层,地质构造复杂、地质条件脆弱,在台风暴雨和山洪灾害爆发时,也容易产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摸清气象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建立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是提升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基础。省气象局2021年完成全省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调查及汇交,采集暴雨、台风、干旱、高温、低温、雪灾、雷电、大风、冰雹9个灾种普查数据总计21万余条;2022年完成同安“一省一县”、厦门“一省一市”试点以及全省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评估与区划工作任务,绘制图件成果6822份,撰写技术报告94份。

  作为地震系统首次开展综合性海域活动断层调查工作,省地震局着力打造国内领先、可复制、可推广的海洋地震风险探查示范工程,聚焦闽粤滨海断裂带,推进海域地震构造探查,采用多波束、浅地层剖面仪、单道和多道地震探测等4种不同探测法,开展系统性、综合性的海域活动断层调查,实现对台湾海峡新生代地层从浅表地层到深度沉积地层、断层形态探测。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台湾海峡1∶100万区域地震构造图编制和数据库建设,对摸清台湾海峡地震危险源分布、开展台湾海峡潜在震源区划分等提供科学依据。

  省海洋与渔业局积极筹建海洋灾害普查数据应用平台,充分挖掘普查数据应用价值,积极推动有关部门指导沿海市县开展海岸防护工程、海水养殖区、渔港、滨海旅游区等4类承灾体,近400个重点隐患整治工作,逐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切实提升灾害应急预警能力,不断增强沿海企业、群众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意识。

  结合灾普数据,省住建厅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房屋安全保险监测综合试点工作,2022年选取2000栋存在一般安全隐患的老旧宿舍楼、住宅楼和酒店、学校、医院、商场、文体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实施房屋安全保险监测,实现了全天候监测和保险处置,形成了房屋安全社会化治理雏形。此外,推动各地成果运用,如漳州市试点推进城市CIM平台建设,积极利用普查系统数据,围绕“智慧住建”和“智能建造”,建设工程项目“一张图”、建筑施工“一张图”等,支持住建业务平稳发展。

  省林业局将普查调查的重要火源点数据和减灾能力数据进行整理,采取重要火源点图标分类、图例配置、渲染等多项技术,利用GPS点位信息通过GIS系统完成新建图层制作,形成专题数据库,导入福建省智慧林业管理平台,实现全省重要火源点和减灾能力“一张图”,责任落实“一张网”,监管调度“一平台”,为森林防火决策、布控、火情处置、灾后评估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撑。

  运用我省公路水路自然灾害信息台账、高风险点清单及相关数据,省交通运输厅建立“普查+日常监测”数据模型,对重大风险点进行形变监测,形成灾害预警与风险监测技术体系,实现重点区域及时预警;将普查成果数据融入福建省交通图库一体化系统“应急管理”模块,实现多维度、多形式的灾害风险全览显示,实现各级风险点在GIS地图上的可视化展现。

数据赋能 不断提高应急指挥研判能力

  省普查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的原则,将普查数据融入全省应急指挥系统,让普查成果在防灾减灾救灾中得到充分应用,不断提高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研判能力。

  运用承灾体普查数据,建立覆盖全省约1.7万家重点监管对象的“安全生产一张图”,实现监管执法一体化;围绕气象、水旱、林火、地质等主要灾害和危化品、尾矿库等普查数据,建立“一网统管”的风险监测体系,实现监测预警智能化;以减灾能力评估数据为基础,融合应急机构、救援队伍、物资装备等信息,建立“应急指挥一张图”,实现指挥救援信息化;依托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领域海量数据,强化辅助决策支撑,推动科学决策数字化。

  推行“场景+应用”模式,以点带面推进普查成果广泛应用。如开发临灾评估模型并推进实战应用,构建“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链临灾风险快速评估模型,复盘2021年“卢碧”台风对福州城区影响,早预警、早防范、早应对,福州市成为去年受灾损失最少的设区市之一。试点重大活动场景化应用,对我省第十七届省运会可能出现的森林火灾、暴雨洪涝、地质灾害等重点灾害隐患,进行灾情演化三维科学建模,通过综合模拟评估,提出场址规划、紧急避险和应急策略。

  受今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影响,福州市持续性强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全市严阵以待、全力迎战、聚力攻坚,扎实做好各项防御和抢险救援工作,依托灾害风险普查成果,提前转移和安置高风险区群众60574人,实现“人员零伤亡、财产少损失”目标,全市生产生活秩序在13个小时内全面恢复,用“福州速度”战胜了“最强降雨”。2022年汛期,省防指应用水利普查数据,精准调度安砂水库,有效降低三明市区洪峰水位0.63米;有力应对松溪流域百年一遇洪水,提升防汛精准化水平,做到大灾过程“不死人、少损失”。应用林业普查数据,接入实时卫星火情热点,强化318个地面森林站点瞭望监测,形成“空天一体化”监测体系,推动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林火快速反应机制,面对61年来最严重的夏秋冬连旱,实现火灾数同期最少。应用减灾能力数据,建立应急避难场所“一张图”,构建覆盖全省20087个应急避难场所的信息库,建立临灾快速转移机制,保障受灾人员应急疏散精准有序。

  福州市自然灾害综合管理平台“气象精灵”是福州市气象局应用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成果,打造的数字化智慧平台,为防汛指挥调度提供决策依据。这个智慧平台可以快速查看和统计气象实况信息,以及雷达、卫星等遥感设备资料,还接入了地质灾害风险点、重点防御单位等数据,可以在一张图中查看地灾点所处区域强降水的发生情况。

  如今,“气象精灵”融入福州的方方面面,不断催生着新的应用场景。提供精细化、直通式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全链条服务关键农时粮食生产安全。以更高质量、更加精准的气象服务聚焦“海上福州”,赋能海上牧场、海港等传统产业发展;全媒体、模块化开展花期、日出日落及观星等景观预报服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同时,我省运用灾害数据成果,开展“产学研”合作,不断拓宽数字化、智能化应用领域,与国家减灾中心合作,推进相关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与福州大学合作开展尾矿库溃坝模拟和应急疏散研究,推动矿山事故防范技术理论研究;与福建师范大学加强“厅校科技合作”,开展溪源水库下游灾害疏散模拟研究,推动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和数字化平台共建共享,推进自然灾害学科点建设及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推进应用 打通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

  基层应急救援处置的第一现场,是防灾减灾的“最后一公里”。普查数据取之于基层,用之于基层,随着灾害风险普查数据的广泛应用,将有效增强基层防灾减灾能力。

  武夷山环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工作提出后,通过圈层管控,用“外圈”来保护好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核心这个“内圈”。武夷山森林覆盖率高达79.2%,易发生森林火灾。武夷山市森林消防大队作为专业救援队伍,严防武夷山国家公园周边4252平方公里的“缓冲区”的林区火险管控,该市应急部门牵头,运用风险普查数据,实现全市火点监控零秒共享,气象信息、高危火险区及时公布,辖区内各类防灾信息在第一时间复通。随着防区向“外圈”辐射,该大队在传统防灭火手段的基础上,加大中远程机动训练,缩短队伍应急反应时间。同时,加大无人机勘察,不断提升实际任务中的信息化程度,更有力地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普查中,三明市注重将普查成果运用于服务产业,强化在杂交水稻制种育性敏感期低温指标上的研究,在杂交水稻制种关键期,制作精细到乡镇的《建宁县水稻制种育性低温专题气象服务》产品,及时提醒制种企业和大户等加强灾害防御。在水稻其他生长发育关键期,则提供播种收割农用天气预报、农业气象情报旬月报、病虫害气象趋势预报等气象服务,累计服务涉农人员达50万人次,为民增收1400万元。

  晋江市利用普查成果科学提升了森林防灭火能力。结合普查历史灾害数据,晋江市应急管理局开发了森林防火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在灵源山、紫帽山等重点山体建设红外线高清摄像头,利用智能天眼预警平台,24小时监测、捕捉林中火灾,实时自动向应急办、护林员手机端发出报警信息,实现第一时间森林火灾快速响应;引入“以水灭火”理念,在灵源山脉试点,沿原有山体山脊基本路向森林内延伸布设5条森林防火消防管道,总长约8.53千米,建成消防栓97个,极大提升‘以水灭火’覆盖半径,极大加强森林防灭火能力。

  同时,依托普查区划评估成果,形成各灾种防灾减灾科普知识,融入我省“五个一百”安全应急保障提升工程,覆盖受众达500多万人次;省政协将强化防灾减灾科普建议列为2023年重点提案,省教育厅将防灾减灾纳入中考试题,都体现了防灾减灾知识惠普群众的重要意义。福建师范大学联合福建省减灾中心,公开出版发行了科普绘本《台风知识与应急避险》,以提高青少年的防灾素养。

  普查的目的在于成果应用,普查的效益也体现在成果应用。今年我省还将进一步推动普查成果在各个市县全面落地应用,通过大数据赋能,为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福建省第一次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