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贸行业领域广泛,企业生产规模、工艺、安全风险状况等方面差异大,以往“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安全监管模式短板逐渐显现。连城县应急管理局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企业诉求,自2024年起,针对性创建并逐步完善了安全生产分级分类动态安全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效能的同时,减轻了企业迎检负担,实现企业安全生产与发展良性互动。
全面风险评估,科学分级。依据相关标准规范,组织专业力量摸排及全方位风险评估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等行业在生产企业。从企业生产工艺复杂程度、设备设施安全状况、危险化学品使用储存情况、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等多个维度进行量化打分,将全县工贸企业划分为红、橙、黄、蓝四类。其中蓝色风险最低,红色风险最高,确保风险分级客观准确。
明确监管频次,靶向护航。对红色类别企业一年检查(含指导服务)不少于4次,橙色类别企业一年检查(含指导服务)不少于3次,黄色类别企业一年检查(含指导服务)不少于2次,每年抽取30%的蓝色类别企业开展指导服务1次。乡(镇)和园区对属地企业每年全覆盖检查不少于1次,对检查发现的问题隐患要形成清单,及时督促企业整改,做到闭环管理。
动态调整机制,实时跟踪。建立分级分类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企业日常安全生产情况、事故发生情况、隐患整改情况等,定期对企业风险等级进行重新评估和调整。如企业连续多年安全生产状况良好,可降低风险等级,减少检查频次;反之,若发生事故或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立即提高风险等级,加大监管力度,实现对企业的实时动态监管。
落实激励机制,激活动力。对已实际开展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企业,在创建期间(最长不超过6个月)不纳入执法;对标准化已达标企业自达标之日起6个月内不纳入执法,并减少1次监管频次。通过减少执法频次等正向激励措施,让企业切实感受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使企业从管理层到一线员工都更加重视安全生产,将安全理念融入企业文化。
此外,连城县应急管理局通过定期评估企业安全风险,畅通企业反馈渠道等,持续跟踪安全生产分级分类动态安全监管体系运行效果,不断总结推广经验,解决突出问题,进一步为企业发展松绑减负,充分激发企业经营主体活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