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何祖谋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普查成果如何服务防灾减灾?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参加了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媒体基层行”活动,赴福州、泉州开展调研。
摸清风险底数
枕山、面海、襟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福州在发展拥有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自然灾害重发、频发的挑战。
走进福州市应急指挥中心,墙壁上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幕引人关注,上面显示了福州应急、气象、住建、市政、公路、地质、水旱、海洋和林草等9个专题65个图层数据。这张普查成果“图”,犹如一项项体检指标,构建了当地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基础数据体系,为灾前、灾中、灾后的自然灾害综合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福州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任立明说,通过普查数据的多源采集以及有效整合,能够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客观认识灾害综合风险水平,大力提升减灾抗灾能力,为切实保障福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的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工作。2020年5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近三年来,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地区坚持“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和“试点先行、适度扩面、全面铺开”的工作步骤,努力克服疫情等影响,开展普查调查工作。
这次普查,我省统筹考虑短期应用和长期布局,采集约1307万项调查数据,完成9个领域风险普查,构建全灾种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动态数据库和灾害风险评估示范应用系统,推动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以普查数据为基础,打造全灾种、全链条、全要素灾害风险数字化支撑平台,横向联通水利等26家省直单位,纵向汇聚部省市县四级数据,支持跨部门灾害数据汇交共享共用,不断夯实“数字应急”基础;普查信息化带动应急数字化,将普查数据融入全省应急指挥系统,运用承灾体普查数据,建立覆盖全省约1.7万家重点监管对象的“安全生产一张图”,实现监管执法一体化;围绕气象、水旱、林火、地质等主要灾害和危化品、尾矿库等普查数据,建立“一网统管”的风险监测体系,实现监测预警智能化;以减灾能力评估数据为基础,融合应急机构、救援队伍、物资装备等信息,建立“应急指挥一张图”,实现指挥救援信息化;依托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领域海量数据,强化辅助决策支撑,推动科学决策数字化。
省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省应急管理厅党委书记、厅长丘毅表示,按照“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的原则,我省坚持先行一步、先探路子、先抓试点,充分挖掘普查数据价值,大力推动普查成果应用落实落地。
助力隐患治理
在晋江市陈埭镇泉州湾河口海滨湿地,大片红树林映入眼帘,它们沿着海岸线形成一道道绿色“城墙”,抵御着海浪对堤岸的侵袭。
晋江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三面临海,台风、风暴潮是最主要的海洋灾害,基本上每年登陆或影响的台风达6至7个。结合这次普查,晋江全面摸清了区域内121公里海岸线海洋灾害基本情况,形成了晋江市第一次海洋灾害风险评估报告,并同步开展海岸带防护修复工作。
“根据普查数据,我们对红树林种植进行精确规划。”晋江市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与地质矿产科科长王玉志说,红树林是海岸生态防护第一道屏障,主要通过消浪、缓流、促淤三大功能实现防浪护岸效果,有重要的海岸带防灾减灾功能。历时1年零8个月,晋江共种植修复红树林2912亩,海岸生态化改造6.2公里。
如今,这成片的红树林,白鹭飞翔,鱼儿聚集,生态修复效果逐步显现。
省普查办副主任、省减灾中心主任周翔介绍,将普查数据成果应用到防灾减灾工作中,直接利用灾害点位数据开展隐患治理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
福州、南平等地不断完善安全风险监测和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利用普查成果及时动态更新各部门的调查数据,并接入燃气、给排水、热力、桥梁、综合管廊等城市生命线工程,消防、交通、特种设备、人员密集场所等公共安全等信息,以实现应急信息全面汇聚、快速展现、上传下达的支撑能力,开展风险监测和分析预警,实现应急救援智能化、扁平化和一体化指挥作战和灾前、灾中、灾后的分层级管理。
南安市构建普查成果应用“一张图”对接市网格办开发应急救援模块,将普查地灾点、危化企业、救灾队伍、物资储备、避灾点等数据纳入市网格数据库,在人员疏散、应急救援、紧急避险物资调拨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
向事前预防转型
调研中,记者看到,我省以普查数据为抓手,深化普查成果应用,努力让数据“跑起来、活起来、用起来”,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建立省级灾害基础数据库,提供多时空尺度、多类型数据的图件成果,实现灾害防御关口前移。应用水利数据精准调度三明安砂水库,将下游超50年一遇的洪水削减至20年一遇以内,有效降低三明市区洪峰水位0.63米。
应用防火数据控制森林火灾,基于318个地面森林瞭望监测设施和实时卫星火情热点数据,建立省市县乡镇四级林火快速反应机制。
应用园区数据,接入全省466个危化品重大危险源、2902个加油加气加氢站实时感知数据,实现24小时综合风险监测预警数字化精细化管理。
应用避灾点数据,在全国率先构建覆盖全省21136个应急避难场所的信息库,实现网络化统一管理,智能化调度。
同时,瞄准减灾与应急前沿,加强“产学研用”结合。福建师范大学基于此次风险普查,依托学校高性能计算中心,通过建模计算,每12小时动态评估福州城区台风灾害链的灾害风险,未来将逐步应用到防灾减灾实战中。
普查的目的在于成果的应用,普查的效益也体现在成果的应用。我省正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持续推进普查成果深化应用。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